2012年5月15日

那些運動教我們的事─競技形象識別設計展

Athletic Design Exhibition

2005年,從王建民登上大聯盟投手板並拿下勝投開始,走在街上不時會看見小朋友戴著藍白相間的NY棒球帽。2006世界盃時期,我們稱韓國國家隊為紅魔鬼。2012年初,林書豪帶動了從台北至紐約的NBA話題,Linsanity風潮讓許多人的衣櫃裡頭多了鮮橘與亮藍色的T-shirt。

以上,這些效應與行為都跟體育賽事的形象識別有關。

對進步的渴望
體育賽事的形象識別發展越成熟、應用層面越廣,便代表著該國家的體育文化越興盛,這點透由上述舉例便不難理解,而 CIS,「企業形象識別系統」,這一專有名詞,對許多人並不陌生但也只是表面理解, 而當我們將形象識別與體育放在一起時,所產生的化學效應,讓兩者的各自範疇有了清晰化的輪廓,也找到了趨勢脈絡。

南非領導人曼德拉曾說:運動非常重要,它有著改變世界的力量。由此著眼,我們便可以理解二戰後的日本,棒球為何能成為支持社會新興運動主要的精神之一,甚至日本的眾多學校把棒球視作如同劍道一樣的精神修行、自我鍛煉的道具,快速從戰敗國的逆境中站起來。而在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取得比蘇聯更高的國際地位,因此便大力的發展體育競賽,也藉此凝聚國民的人心,而這股深厚的體育軟實力至今仍風靡全球,這都是體育運動帶來的巨大的影響。

而體育運動該怎樣來如何來傳播與凝聚人心呢?

心與形的一致
自古以來,符號在凝聚人類精神共識上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日本C.I界泰斗曾中西元男指出CIS便是統一企業與組織的「心及形」。若將這樣的思考放在體育的發展與傳播來思考,是再適切不過的,因體育的發展原點是最無形的,只憑藉著一股精神意志與運動員在場上的表現,沒有商品沒有包裝,更沒有廣告版面與通路的露出,因此透由形象識別設計來具象化與傳播便成為一門深奧的學問。富有系統架構且具有「內在美」與「展現文化能力」的形象識別設計,能夠團結與激勵運動員,因此球衣與隊服就是榮譽與紀律的象徵;更夠凝聚球迷吸引群眾,因此我們也常聽見有人自稱虎迷、象迷,或是綠衫軍、黃衫軍…等;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從周邊商品銷售到代言聯名;更可與運動員在場上共同創造震撼人心的一刻,以2006年世界盃為例,韓國紅海淹沒球場的畫面,至今另許多國家印象深刻。

加速正向力的傳達
台灣現階段仍非體育與設計的強國,但充滿著躍身明日新星的潛能,在國家投入71億申辦聽奧、花費100億舉辦世運,今年更是動用了395億興建世大運場館,體育消息與頻道也越來越多人關注,伴隨著優秀的運動員如棒球王建民、郭泓志、陳偉殷,高球世界球后曾雅妮、網壇健將盧彥勳、詹詠然等名將亮眼的佳績,讓台灣在國際體壇也逐漸取得發言權,在這即將起飛的階段,我們期望各界透過設計來推廣與加速體育正向能量的傳遞,由大眾皆熟悉的棒球、藍球到近年興起的賽車與電競,促進全民的運動風氣,讓體育運動能夠以教育學程、健康休閒活動與提供娛樂社交的管道等多種形態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並在這之中激發與挖掘各體育組織、協會…等相關單位,內在蘊涵的精神與對美學進步的渴望,讓體育結合設計,跨越歷史、語言、文化與更多的國家交流,帶來更宏觀的視野,與更和諧的世界關係。

沒有留言: